国际粮价暴涨!中国人的”饭碗“能保住吗?
民以食为天,粮食一直是人们首要关注的问题。2020年,全球经济大幅衰退,物价不断上涨。其中国际粮食危机尤受人们关注。去年以来,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全球粮食价格和食品价格一路上扬,世界银行数据显示,2020年全球食品价格总体上涨20%。创9年以来的最大涨幅。联合国粮农组织编制的国际谷物价格指数连续9个月上涨,进入2021年后,全球多种农产品均大幅涨价。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,今年2月份粮价指数同比暴涨26.5%,创近7年来的新高。主要谷物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6.5%,其中高粱价格同比大涨82.1%,玉米价格上涨45.5%,小麦价格上涨19.8%。
粮价上涨因素
高峰认为2020年以来粮价上涨,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:从国际市场看,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,加之沙漠蝗虫、东南亚旱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加大了国际粮价的波动。世界谷物价格指数已经从去年6月连续9个月上涨;从国内市场看,随着国内生猪生产快速恢复,玉米和大豆的需求短期内增加较多,价格上涨,带动其他的粮食品种价格上涨。加之市场对粮价看涨的预期较强,粮食生产企业和农户囤货惜售的心理,也支持粮价的上涨。
中国粮价大幅上涨的支撑条件并不充分
高峰列出三个数据,认为中国粮价大幅上涨的支撑条件并不充分。首先从综合生产能力来看,中国粮食连年丰收,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6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;另外,从人均占有量来看,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,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。最后,从粮食库存来看,中国粮食库存处于较高水平,小麦、稻谷等口粮品种,能够满足一年的消费需求。
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综合业务处处长刘刚近日对媒体表示,受生产、流通及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,后期国际粮价走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。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平稳,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市场的传导效应相对有限。因为,中国的小麦、玉米、大米三大主粮自给率非常高,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,所以,国内粮食价格受国际影响较小。
数据显示,中国粮食进口主要以大豆(5770, -48.00, -0.83%)、粗粮等饲料粮为主,进口的大米、小麦分别只占国内消费总量1%和2%,主要起到品种串换和调剂作用。全国稻谷、小麦库存水平大体相当于城乡居民一年消费量。
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3月15日表示,未来一段时期,从食品价格来看,目前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,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望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。
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物价预期目标是3%左右,较2020年预期目标下调了0.5个百分点。“比去年预期目标有所下调,说明政府有信心把CPI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。”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日前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说。